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_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毒不卡_亚洲无码免费在线观看_亚洲欧美人女户中文字幕

查看: 21671|回復: 15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[地方志] 捷勝風情錄【六】

[復制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樓主
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19:17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

2 唐宋元時期遺址


    遺址位于捷勝鎮(zhèn)沙坑村南面一公里處,東面約一公里處是牛肚村,兩村群眾稱該遺址地名為大石牯,其正南500米處為龜齡島海域,向北附近為七老將墓葬。遺址面積4000多平方米。中間鑿有一條南北向水利渠道,現(xiàn)受破壞。渠道兩邊斷面,可見到晚唐時代的陶瓷碗片和成疊的瓦片,如瓦當、碗、簋、盤、碟、盤口壺、陶罐、陶釜殘片等標本到處都有。
    由于遺址遍植樹木,亂草叢生,而且遺址已為紅沙土所覆蓋,故其面目已難窺見。只能從渠道底層見其少許痕跡。因常年雨水的沖洗,現(xiàn)渠道中間底層南邊露有石層,呈傾斜狀,且有灰沙夯筑的梯級,向北有一處用灰沙夯筑的土層,其上側還有一呈三角狀的用灰沙夯筑的土墻,因渠道斷層沙土的流動,才露出地面。從上述情況來看,渠道底層疑為古村落的地層。據(jù)此可見,古村落已深埋于3米多厚的紅沙土之中。
這一遺址遺存的器類特征:瓦當呈灰白色,圓形面徑9厘米,厚2厘米,面部印制放射線圖案紋。陶瓷器主要是淺綠半釉碗和淺青半釉碗,圈足小,口沿直徑大,碗壁較;陶罐,高30厘米,口徑16厘米,肩制作四耳,壁厚,平底,底徑20厘米,腹微鼓,器表施淺綠半釉,經(jīng)廣東省文物研究所鑒別,屬唐代陶罐;陶釜,高  厘米,口徑  厘米,壁厚,平底,底徑  厘米,腹鼓,施   釉,屬晚唐的器物特征。據(jù)考古研究,該遺址屬唐宋元時期。


    茅埔墟鎮(zhèn)遺址

    遺址位于捷勝鎮(zhèn)沙坑村偏西南一公里處,南面400多米處為沙坑南古文化遺址,北面緊靠茅埔山丘,面積約有十多畝。歷代以來,當?shù)厝罕姺Q此地為園埔圩!逗XS縣文物志》則稱為茅埔墟鎮(zhèn)。其南側原有一條古車路,現(xiàn)已不存。這條古車路原從牛肚村西南方的通弄開始,經(jīng)七老將祠前面,再從大石牯古村落西北側(今為車路田),直跨至園埔古圩。在1961——1965年期間,當?shù)厝罕娫谔丸F沙(俗稱做鐵沙)時,曾挖到大量的鼎、砵、碗、等陶器,后來在一次大型的挖沙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處古灰窯遺址,出土殼灰100多擔,半已燒焦的松柏猶存。向北還有晚唐時代的碗窯遺址(發(fā)現(xiàn)燒碗陶座),披露地面的主要器物有碗、簋、盤、陶甌、陶罐、瓷碟和瓦筒等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,這些器物在該遺址表層到處可見,F(xiàn)因植樹造林,荒草紛披,這些器物已難尋覓。
    這一遺址遺存的器物,主要有淺黃色半釉碗、淺綠色刻花半釉碗、半釉陶甌。器物的特征,均為圈足較小,口沿直徑大,施半釉。據(jù)考古研究,茅埔墟鎮(zhèn)屬唐宋元時期遺址。1927年底,紅二師和農(nóng)會軍攻破捷勝所城后焚燒整改時,曾發(fā)現(xiàn)蔡黃二姓有茅埔墟鎮(zhèn)的厝地田契。


樓主熱帖
[文化天地] 捷勝何氏宗祠甲辰年冬至謁祖巡游慶典
[文化天地] 汕尾市何氏宗親總會在捷勝古鎮(zhèn)舉行周年慶典
[文化天地] 善哉陳公露
[文化天地] 春 歸 長 春 洞
[文化天地] 風雨同舟,共慶碣石烏坭何氏祖祠朝勝堂落成慶
[三唯論點] 反映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不良反應

2#狀元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20:34 | 只看該作者
點擊進入微信
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-8-20 21:24 編輯

    3、明清時期遺址

    隍廟戲臺遺址  

      隍廟戲臺遺址位于捷勝所城東北角后山頭,在城隍廟之前,建于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臺向40度,臺墩高1米,面闊三間,明間寬4.4米,兩翼次間各1.9米,進深4.1米,風火式山墻,梁架是穿斗式結構,為明代土木建筑特點。   
      關于建筑年代,出于傳說或見于書籍的說法有三:一說是與海豐縣城城隍廟戲臺同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;一說是比海豐縣城城隍廟戲臺后建十年,即明永樂三年(1405年);另一說則是建于明萬歷年間(約1584年)。   
      然據(jù)清雍正年間捷勝籍洪輝騰所作《洪氏族譜》序文載:“捷勝城所府署官衙暨城隍廟戲臺等地,前乃我洪氏產(chǎn)業(yè)。洪武十年(1377年),我祖諱瑛公將原卜擇定為我洪氏建祠地之北園三十余畝獻于官,辟為今所內文武官署。洪武十有三年(1380年),城所官署告竣,城所內外社約眾信議建城隍廟加筑廟前戲臺,眾紳耆商于瑛公,公復將業(yè)地贈送之。越年廟臺落成,隍爺進廟演戲慶祝,總理燈首特備福席親送洪氏香火堂。每屆城隍圣誕,送福席惠餉我子孫,為前明慣例。廟內有石碑鐫述瑛公樂善好施。迨康熙移民遷界,城所社里人煙已絕,隍廟倒塌,石碑不存,復界至今數(shù)十年,人戶漸復,城隍圣誕亦漸復,然每年燈首送福席之事,瑛公捐獻城所地復贈城隍廟戲臺等地之舉而成口傳。茲值續(xù)修牒譜之際,加敘此序,以彰我瑛公德澤,毓我子孫之爾。旹雍正十一年冬至裔孫洪輝騰撰!毙蛭乃钥尚判詮姡蚝檩x騰乃捷勝洪氏裔孫,對其祖瑛公捐獻城所地復贈地之舉,當熟知之。若此,捷勝古戲臺應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,“越年”(十四年)落成,比海豐縣城城隍廟戲臺要早建十五年。那么,以上三種說法,便不太可靠!而從《洪氏族譜》序文看,亦證明了捷勝所城在明朝初年便有戲曲活動。   
      相傳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日城隍爺誕,從十四日起至下(九)月演戲三、四十臺(全城每年演戲達兩百多臺),其演出的節(jié)目有封神榜、漢傳、三國傳、隋唐傳、岳飛傳、楊家將傳、水滸傳等大傳戲及明清各個方面的歷史故事劇,還有牡丹亭、西廂記等小傳戲,真是“聚五千年歷史,演廿四史篇章”、“往來將相客,出入帝王家”(戲臺聯(lián)),這說明了明清、民國時期的捷勝所城,文化很是發(fā)達,群眾大都善于看戲、評戲,是海陸豐聞名的“大棚腳”。據(jù)載,戲班藝人升“月價”時,便要經(jīng)過“四山”的品評,俗有“頭玄山,二盤攔(今屬惠東),三鳳山,四后山”之說,而捷勝后山則是最高水平的一關。因此,戲班進入捷勝第一天,班主(或“大筆”——劇務)須把行當演員名單及各人“月價”(月薪)遞交廟會總理過目,總理便根據(jù)他們的“行額”(該扮什么角色)點戲,并參考其“月價”來要求他們。   
      城隍廟戲臺下座界分明,男人在前,女人在后;男的多站,女的多坐。女人所坐的都是特制的“高腳椅”(高達二米),這種椅家家戶戶都有,專供女人看戲所用。戲場周圍(不論大小棚腳)攤販林立,擺賣煙酒、糖果、熟食、茶點等,日場則有民間藝人擺賣紙扎或泥塑兒童玩具,角落處還有圍賭。此外,戲臺下左右兩側還設有八個劇評座,各備有紙筆墨,供劇評人員(通常稱為“戲雕刀”)扎記演員(特別是“行柱”)的弱點或失誤。對有差錯者,除扎記存查之外,還要遞條子上臺,或批評指正,或恥笑奚落,或責令退場,甚至吊上草鞋、雨傘和少許元錢、紙幣,請其明天上路回家,更甚者還要挖空心思,寫了諷刺、嘲笑的詩詞或對子貼在大路口,以示大眾,真可謂竭盡挑剔之能事;然亦有某些戲雕刀對演員刀下留情的,但畢竟少數(shù)。因此,來捷勝演戲的戲班,總是不敢茍且,生怕一出差錯,便遭到非難,然藝人們卻又喜歡赴捷勝演出,希望以此來檢驗自已的藝術層次,而技拙者則視為畏途。所謂“神仙難賺捷勝錢”這句諺語,便是在戲班藝人中流傳開來的。
3#榜眼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25:28 | 只看該作者
新浪官方微博
      捷勝所署遺址   

       捷勝所署遺址位于捷勝鎮(zhèn)后山頭(一說在南門內),其規(guī)制與海豐、甲子二所相同。據(jù)明嘉靖版《海豐縣志》及清乾隆版《海豐縣志》的記載,該所署中間為大堂,堂后面為公廨,再往后為土地祠;東西兩序為吏房,堂右側有永積倉,左側有旗纛廟;堂前為儀門,儀門右側有獄房,儀門前設有譙樓,譙樓門外又設照壁。   
      關于它的肇建年代有兩種說法:其一,清雍正十一年捷勝洪輝騰《洪氏族譜序》記載:“捷勝城所府署官衙……,前乃我洪氏祖業(yè)。洪武十年,我祖諱瑛公將原卜擇定為我洪氏建祠地之北園三十余畝獻于官,辟為今所內文武官署。洪武十有三年,城所官署告竣!逼涠骷尉赴妗逗XS縣志》記載:“捷勝所署……,洪武二十七年,千戶侯良建。正統(tǒng)九年,千戶張賢修!   
      以上兩種說法,一種是說洪武十年(公元1377年)洪瑛將地獻于官,建造文武所署,于洪武十三年(公元1380年)告竣,但未提及是誰所建。另一種則說所署是千戶侯良于洪武二十七年(公元1394年)所建。孰是孰非,難以定奪。不過,有一點則可以肯定,即是捷勝所署是由明千戶侯良所建,而且它的肇建時間是在建城之前。
4#探花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26:57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-8-20 21:28 編輯

      捷勝所城遺址   

       捷勝所城位于汕尾市城區(qū)南部海濱,北距市中心15公里,東側3公里處為“石狗湖”,連接沙角尾澳;西南側1公里處為“黎明洞石室”;南側3公里處是龜齡海域;西北2公里處是西山“得道庵”,是一座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的濱海城鎮(zhèn)。   
       捷勝所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都指揮花茂奏立,二十八年(1395年)八月十五日千戶侯良創(chuàng)建(明嘉靖版《海豐縣志•城池》)。萬歷十二年(1584年)千戶汪如圭重建(清同治版《海豐縣志•續(xù)篇•建置》)。初名“捷徑”(《明史•地理志》),后改名“捷勝所城”,因城所狀如四方,且周高中低,極似漁罾,故別稱為“罾城”。   
      《海豐縣文物志》載:“城呈不規(guī)則四方形,四周城墻全長1612米,面積162300平方米。城墻原高5米,墻基寬4米,設垛口440個!謻|、西、南、北門,建四座敵樓!庇,明嘉靖版《海豐縣志•城池》載:“城在金錫都,……周四百七十二丈,崇(高)一丈,廣(寬)一丈有五,池(護城河)深一丈,廣殺(減少)二尺,敵樓四,樓下辟門。”從以上二種歷史記載看,明顯有些出入。根據(jù)《海豐縣財政志》所附錄的“明清時期度量衡制度”中1丈=10尺及1尺=0.32—0.341米來計算,明代捷勝所城四周城墻全長應為1609.52米,城高3.41米、寬5.12米,護城河深3.41米、寬2.73米,設垛口44個,分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城門,設有吊橋通往城外,各城門附建有城樓。城內辟四大街,成十字形,東門街長230米、西門街長175米、南門街長183米、北門街長221米,并設有文武所署、鎮(zhèn)撫司、吏目廳、軍械局、永積倉、教場、旗纛廟、獄房、土地祠等官方機構及其他配套。城墻大部分用灰沙夯筑,靠近四門地段則用大方塊磚(傳說大方塊紅磚是田墘湖東瓦窯欄燒制)砌筑。四城角各有一個瞭望角,成犄角勢。每個城門外都有一個城門甕,各成弧勢拱衛(wèi)著內城,具有雙重防御作用。北門無月城,配防炮17位,清道光二十六年,自汕美移炮1位,小銅鎖炮1位,共有護城鐵炮19位。配有戰(zhàn)船二座。另有軍事通訊大小茅山煙墩2個,一在東面臨海之大茅山;一在西面臨海之小茅山,可以監(jiān)視海外數(shù)十里的情況。還有2條運輸河道,一名軍水河;一名石狗湖河,均為明清兩代軍需和其他交通的主要河道。據(jù)《廣東省海豐縣地名志》載:所城“派駐千戶城守一名,明初常駐官兵1200名!卑疵鞒疲瑢嶑v有簡武勇編隊伍1125名。至明嘉靖初年“捷勝所絕故旗軍五百四十有二,實在五百六十有九。番上梧州征調二哨,凡三百九十有八人,備長沙海澳一百一十有二人!保ā妒亍罚,計有駐旗軍967人,若無到梧州征調二哨398人,則實駐旗軍569人。迨至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,所駐旗軍僅有328名。明代捷勝所城設有千總、守備等武職;至清代又改設游擊、守備及把總等武官,分領綠營兵!俺撬睂夙偈l(wèi)管轄,為該衛(wèi)九所之一,是明清兩代海豐縣的海防重鎮(zhèn)。    清宣統(tǒng)三年(1911年),辛亥革命爆發(fā),城所數(shù)十名老將和文武官員棄城逃走,城所廢置。迨至1927年11月19日,捷勝所城毀于兵燹。大革命失敗后不久,部分城墻又陸續(xù)拆毀,而原來的墻基則變成環(huán)城大馬路,現(xiàn)只殘存西北一城角。
5#進士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28:29 | 只看該作者
      內文閣遺址   


      內文閣,又稱內文祠,在捷勝所城南門內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呈報,十年(1732年)由貢生何夢瓚主持修建。當時,內文閣的修建,是清代海豐縣的一次空前盛大的重視文化之舉,上至海豐知縣、所城游擊、都司、貢生、監(jiān)生、生員,下至兵士、民夫,皆踴躍參與捐資,實可謂四方萬里,民皆喜幸。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 內文閣占地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,為三進式土木結構,自低而高,布局美觀,氣勢恢宏。據(jù)清雍正十三年《起建約臺碑記》和同治七年《修建會碑記》載,前樓稱為會魁樓,俗稱“魁星樓”,設二層,樓下正面辟方形門,直通內側圓門,圓門兩側邊角,又設有圓門,可沿梯級上二樓;樓上祀有魁斗,并有圓窗遙對黎明洞魁星石,以取會魁之意。會魁樓大門前原立有左側原有“文武百官,至此下馬”碑。中座原稱罡□宮,崇祀三圣,宮有前后町,前町備歲時濱慶之用。迨至嘉慶中葉,復奉魁星圣像于中座,并為中座增修潤色。同治丁卯秋再修,并改名為敦化堂,取朱熹“敦厚其化,根本盛大”之意。敦化堂左側設有走廊,可通后座約臺,右側則建有五間教室。后座稱為約臺,臺堂內祀有“孔夫子”。整座文祠具有明清時期土木建筑特點,是清代捷勝所城的正規(guī)學館。   
       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八月四日廢科舉,內文閣遂改名為文亭高小學校。進入民國中葉,敦化堂已毀,只存前樓和后座約臺。建國后,曾改名為中心校、西南校。迨至1978年,又改名為捷勝中心小學。1989年,拆左側走廊建教育樓,右側教室則夷為平地。1997年,又拆會魁樓,重建新門樓,F(xiàn)僅存后座約臺。
6#貢士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29:37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-8-20 21:31 編輯

      附:清雍正十三年《起建約臺碑記》  

      雍正二年春,   
      呈上□□仰□:   
      圣祖□□□□六十年來,吏精圖治,教養(yǎng)萬民,咸臻于穆之風,共樂升平之治,特頒上諭十六,作本諭中外臣民惟恐奉行日久,急于宣講匯集,參諭十六條,尋緣至義,將行其文,旁征博引,名曰圣諭廣訓,頒行文下詔直省、州縣、市鎮(zhèn)皆立約所,置約長一人,每逢朔望,大小文武齊集,紳士兵民宣講。   
       詔下之日,臣民喜幸!即海隅徼寨、四方萬里之外,而急公就事者,踴躍爭先。壬子冬,捷勝之約所成,□□于甲寅孟夏刻,四日奉命鎮(zhèn)守捷勝所城,于望日恭詣約所,齊集紳士兵民,宣講上諭。見約所一間,垂懸條諭,宣者群處□污之下;聽者環(huán)立無堞之上。講畢,謀于諸紳士曰:是非尊親之意,須另筑一臺,高懸上諭,垂列條教,使宣者、聽者,或坐或立,各旁其所。始申崇敬之誠,諸紳士咸是余言,正令而集,各出資有差及拔其尤□人。董其事,鳩工庀材若梓者、石者、藻繪者,成服厥事,而廡□、而門檻、而扁額,悉備。□□閏月而落成,□見斯臺巋然與皇圖葦固億萬斯年矣。是役也,計紳士、僚屬、耆老、兵民題銀,并余所捐不腆之俸,兵工有二十余兩,并勒姓氏于貞珉,以垂不朽!
      特簡
廣東碣石鎮(zhèn)標右營游擊賴天祥撰
雍正十三年歲次乙卯孟夏秋吉旦立
7#舉人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31:36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-8-20 21:32 編輯

      外文閣遺址   


      外文閣,又稱外文祠,位于捷勝所城西郊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呈報,十年(1732年)由貢生何夢瓚主持修建。該文閣占地面積900平方米,比內文閣規(guī)模稍小,亦為三進式土木結構,建筑布局與內文閣相同。前樓亦稱會魁樓,內祀魁星爺;中座稱為敦化堂,分祀關帝君和孔夫子;后座為約臺,祀文昌帝君。   
      據(jù)考,清道光年間,捷勝所城有人欲為外文閣題一副對聯(lián),恰好黃漢宗游捷勝,便請其題寫。黃漢宗問清楚外文閣的具體情況后,不假思索地吟出“志在春秋,前圣后圣;星聯(lián)魁璧,天文人文”的絕妙對聯(lián)。他巧妙地將魁星爺、文昌帝君和孔夫子、關帝君鉗入對聯(lián),真是讓人拍手叫絕!后此聯(lián)被鐫刻于外文閣,至文革期間被毀。   
      外文閣并非一所正規(guī)學堂,而是專為祀神而設。在清代,因科舉應試的需要,遂將外文閣定為科試前士子們強化訓練的教學場所,無形中已成為捷勝所城的最高學府。據(jù)考,當時捷勝所城的許多士子,不論考秀才、舉人、貢生或進士,都須在一個月前自帶糧食被席,前往外文閣住宿,參拜魁星爺和文昌帝君。同時,在教官的督導下,進行考前的強化訓練。據(jù)考,清末進士翁天祜在中式前,便曾在此進行考前訓練。   
      上世紀解放初期,外文祠被拆毀,其木石柱全被遷往城內鶴嶺下建造市場(即老魚市,俗稱“戶傘亭”),F(xiàn)已擴建為捷勝文昌中學,是鎮(zhèn)里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。自清以來,文脈相連,猶保持著最高學府的地位。
8#秀才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33:39 | 只看該作者
     天主教堂遺址   

      捷勝天主教堂位于城所西門外流巷,方向200°,1894年,廣東南海籍神甫符瑪竇籌建,隸屬于香港教區(qū)海豐傳教區(qū),原有教徒168人,其中男104人,女64人。教堂屬羅馬教特征的西歐建筑風格,面積200平方米。內置圣堂一座,神甫房一間,圣教學樓一座。教堂附建有一鐘樓,通高15米,分五層,一、二層為灰沙夯筑,三、四、五層為磚砌。頂端置有十字架,已為雷電擊壞,F(xiàn)教  堂已修復,鐘樓保存較好。   
      據(jù)載,天主教傳入捷勝,已有126年的歷史。1840年鴉片戰(zhàn)爭以后,清政府被迫開放門戶,外國基督教各派系,便乘勢進入我國,并在我國各行政區(qū)域設立教區(qū)。   
      耶穌教士們跨進嶺南的步伐特別快。十九世紀末,傳入遮浪半島的基督教西部教系,即所謂“公教”,在中國稱為“天主教”。僅于十幾年時間,就吸收了捷勝、町前、田墘和遮浪等地數(shù)以百計的群眾入教。繼町前村陳道本等人入教后,捷勝黃泳等人亦于1880年跟著奉教。由于香港教區(qū)派來的神甫,以捷勝、町前和田墘等教堂為支柱,并搭起各區(qū)域教堂的框架,因而,明清時期天主教的宗教網(wǎng)絡甚為嚴密。   
       捷勝天主教堂,是汕尾市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。建國后,我國天主教已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,于1950年,開始實行獨立自主,并自立章程,自辦教會。至此,捷勝天主教堂已完成歷史使命而自然解體。
9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34:48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-8-20 21:35 編輯

      大小茅山煙墩遺址   

      捷勝倚山臨海,扼潮州、惠州官道之要沖,為粵東海防重地之一。歷代王朝均于海防要地設置關隘,構筑煙墩炮臺,以圖保境安民,鞏固統(tǒng)治地位。   
       在古代,戰(zhàn)爭的敵情報警,均利用視野廣闊的高地山峰構筑煙墩,并派兵防守,以燃放烽火為號,故又稱烽火臺。終明清兩代,海豐縣共修筑12座煙墩、24座海防炮臺。捷勝所城便占有四座煙墩,即沙角尾煙墩、前進煙墩和東坑煙墩。其中東坑煙墩有二座。歷史上所說的大小茅山煙墩便是指沙角尾煙墩和東坑煙墩,均為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)至二十九年所建,規(guī)模為5×5×3米左右,屬灰沙夯筑圓形結構。   
      大茅山煙墩,位于沙角尾村北側山上。清康熙十年(1671年)重修,解放后,改作哨所,F(xiàn)只存一土堆。
       小茅山煙墩,位于東坑村煙墩山頂端,海拔高約200米,東面可瞭望捷勝所城;北面為東坑村;西南面距離大海約有100米,可俯視整個捷勝海域,視野廣闊。東南側半山腰原有兵士營房,并有石級自東北面向上蜿蜒至山頂,再向南直達煙墩。清康熙十年(1671年),為防海患,重修此煙墩。解放后,政府在此設立哨所,改用磚石結構。現(xiàn)僅存山頂上一石砌土堆。
10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36:22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-8-20 21:37 編輯

  4 革命遺跡
    革命遺跡革命烈士紀念碑  

        革命烈士紀念碑,位于捷勝城北狗地山上,四周圍以石欄,顯得雄偉壯觀。1956年,為紀念捷勝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(zhàn)爭、抗日戰(zhàn)爭和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。碑向125o,碑座長、寬各3米,高1.14米;碑身寬、厚各1.2米,通高6.5米,正面直書“革命烈士紀念碑”七個大字,字徑40×58厘米,碑座鐫刻有101位烈士芳名。李勞工烈士紀念碑    李勞工烈士紀念碑,在捷勝城北狗地山上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后面,1956年建。碑向125o,碑座長、寬各1.5米,高0.7米;碑身寬0.77米、厚0.55米,通高4米,正面直書“烈士李勞工之碑”七個大字,字徑20×18厘米。
11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38:28 | 只看該作者
      李勞工烈士紀念碑    

      李勞工烈士紀念碑,在捷勝城北狗地山上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后面,1956年建。碑向125o,碑座長、寬各1.5米,高0.7米;碑身寬0.77米、厚0.55米,通高4米,正面直書“烈士李勞工之碑”七個大字,字徑20×18厘米。
12
 樓主|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39:38 | 只看該作者
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-8-20 21:42 編輯

附:海豐縣人民委員會《關于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》

          海文字第五號  
      各區(qū)公所、各鄉(xiāng)人民委員會:   
       為保護我縣具有革命、歷史、文化、藝術價值的古代文物及名勝古跡,特根據(jù)廣東省人民委員會(57)粵文辦字第206號指示稱,并結合我縣實際情況,把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于下,希各區(qū)公所、各鄉(xiāng)人民委員會對有關本系統(tǒng)本地區(qū)文物保護情況進行一次檢查。已經(jīng)公布的文物古跡,各區(qū)公所、各鄉(xiāng)人民委員會的領導同志必須提出有效措施,切實加以保護;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但尚未列入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今后繼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的文物古跡,應立即報告本會文化科,以便繼續(xù)分批公布。


    附: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:

文物名稱        時代        詳細地址        文物名稱        時代        詳細地址下洋古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紅草區(qū)西聯(lián)鄉(xiāng)        方飯亭        明        五坡嶺拔仔圍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田墘施公寮鄉(xiāng)        紅場、紅宮、彭湃烈士故居       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(zhàn)爭        縣城獅地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田墘區(qū)遮湖鄉(xiāng)        墻上標語        大革命時期        紅草區(qū)公所黑石墩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田墘區(qū)東州鄉(xiāng)        石亭        明        紅草區(qū)長新鄉(xiāng)五家村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田墘區(qū)遮浪鄉(xiāng)田寮        土炮臺        清        紅草區(qū)長新鄉(xiāng)牛母洞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田墘區(qū)湖東鄉(xiāng)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牛肚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捷勝區(qū)東沙鄉(xiāng)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沙壩文化遺址        新石器時代        捷勝區(qū)東沙鄉(xiāng)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1957年5月11日
13
發(fā)表于 2013-8-21 13:11:55 | 只看該作者
河柳子 發(fā)表于 2013-8-20 21:39
附:海豐縣人民委員會《關于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》

          海文字第五號  

辛苦了!
14
發(fā)表于 2013-8-21 14:47:24 | 只看該作者
學習古老的地方文化~~~
15
發(fā)表于 2013-8-21 15:35:34 | 只看該作者
捷勝是有歷史的小鎮(zhèn)!
16
發(fā)表于 2013-8-21 16:45:07 | 只看該作者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市民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客服投訴、違法和不良信息、未成年人保護舉報電話:0660-3277345 舉報郵箱:swsmw@qq.com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